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周芃谷/撰寫
人生不能重來,也無法擁有哆啦A夢中的道具「如果電話亭」,能讓我們看看世界若變成想像中的模樣會如何,但卻有一種考題類型可以做到,就是「假設題型」。即將寫作者放在現實生活中不會(或尚未)身處的情境中,以該身分思考行事,並成就結果,進而表達情志。
此題型依設定其對情境或身分的偏重,大致可分為兩大類,即「人物扮演」以及「時空穿越」。其下又各自可細分數類,前者如扮演特定人物、動物、植物,甚至物品等。後者則有穿越回到過去、穿越進入未來、世界發生異變、自己獲得特殊能力等細類。兩者雖同為假設題型,但仍有所區別。以下便以學測考題舉例說明其構思方向及寫作要領。
99年考題〈漂流木的獨白〉屬於「人物扮演」類型,此題有明確且特殊的身分設定 (須以受莫拉克風災沖刷,而躺在海邊的漂流木身分,用第一人稱寫作),構思時須從「因人禍而被放大的天災」角度出發,表現自身經歷,由此引出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想法與祈願。寫作時須刻劃人物的「特質與心境」,包含外在特色(漂流木的型態樣貌),回憶經歷(身為樹木,長在山林),以及隨之而生的心境變化(遭沖蝕的驚痛、漂流時的茫然、擱淺後的思索)。
97年考題〈如果當時……〉則屬於「時空穿越」類型,要求考生在自身生命歷程或歷史發展進程中選擇一個想改變的情境,並寫出在自己重返或加入後產生的改變。在構思時同樣需切合設定,符合該時空應有的情境(相關史實、人物視角等)。寫作時則須著墨事件的「缺憾與改變」,自己認為該時空(事件)有何缺憾(如項羽身死烏江、岳飛蒙冤遭戮等等),自身將以何種身分加入(或返回)該事件,採取何種行動(預作準備,說服、協助,甚至替代當事人),最終造成怎樣的結果(對當下勝負的衝擊,對後世歷史的改變)。
綜上所述,兩種題型構思時均須「切合題目設定」,寫作時則分別著重在「刻畫人物的特質與心境」,及「著墨事件的缺憾與改變」兩個方向上,方能完成一篇合乎情理,又不落俗套的佳作。
原文出自《好讀周報》818期